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

遊戲與專業

之前好像也有過疑似的情況,不過沒有像第 35 屆「香港電影金像獎」般,對比如此鮮活和明顯,當一套參賽電影在各主要環節的較量中,都勝過對手時,在綜合性的「最佳電影」一項卻不能「點數擊倒」對手,反而被對手「KO」了。

明顯是「情緒主導」所致了。像許多許多年前看過的「李天命的思考藝術」內作者所講,在天下間又哪來絕對不帶主觀情緒的評判?

看中國內地的綜藝節目「我是歌手」,年青參賽者在首場比賽中奪得第一名,在之後的一場比賽中卻是最尾一名,反差之大令當事人詑異及失落。這便是參加這種比賽時,最需要認清楚的一件事───每場勝負,其實並不一定反映對手之間客觀實力的差距。

金庸倪匡古龍等,寫的小說銷量再高,恐怕亦與「最佳作家」這官方獎項無緣,因為在有關獎項的評判心目中,他們是不入流的,連考慮也不必考慮。

所以在香港漫畫角色中,要挑選出 10 個來製作雕像,擺放在公眾地方時,有評判和沒有評判的挑選結果,相差那麼大,正因為評判有他們的主觀選擇。當「十大漫畫家」中,有貓十字而沒有甘小文,如此的結果評判能否接受?


「香港電影金像獎」之前也有人說過很多次,是「小圈子選舉」( 美國的「金像獎」不也只是一國之選? ),不過說者自說,並不影響活動的「江湖地位」,因為即使那是事實,也是「寧被人知,莫被人見」,無人可以證實的事。第 35 屆的例子一出,只是讓「被人知」更變成「被人見」而已。

也許市民本來就把所有這種「比賽」視作「遊戲文章」,評判的主觀情緒作用與否,過去現及在未來,觀眾都只是一笑置之,會受到影響的,只會是存心想把「遊戲文章」裝作「專業比賽」的主辦單位,難以繼續假裝下去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